我们都听说过糖尿病,那什么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大家“最熟悉的陌生病”。
Part.1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常见眼部并发症及致盲性眼病,简称糖网,主要以视网膜血管改变为病理特征,眼底多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水肿,严重者会出现大量新生血管,引起视网膜增殖、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从而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其发病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发病年龄、遗传因素和控制情况有关,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
Part.2为什么会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胰岛素代谢异常、血糖升高破坏全身小血管,降低了血流量,眼中的视网膜血管较为脆弱,受影响较大,眼球动静脉内皮易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血管堵塞,眼球、视网膜的血液流动性变差,眼部营养不良,产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到晚期时,视网膜易水肿并形成新的血管,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导致失明。
Part.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在病变的初期,一般无眼部自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有不同表现,例如视网膜水肿可引起光散射而使患者有眼前闪光感,黄斑水肿、缺血或渗出累及中心凹,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伴有视物变形、大视、小视等。视网膜小动脉破裂,少量出血入玻璃体可使患者自觉眼前有黑影飘动。新生血管生长,玻璃体大量出血或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及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可致视力严重丧失。
Part.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要做什么检查才能确诊呢?
1.视力检查
2.眼底检查:对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是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手段。微动脉瘤和(或)小出血总是最早出现并比较确切的视网膜病变的体征。带黄白色的蜡样硬性渗出斑,说明血管系统功能异常,通透性增大,血液成分逸出。而白色软性渗出则表示微循环重度紊乱,血管破坏严重。
3.眼底照相
正常眼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4.OCT: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黄斑水肿会严重影响视力,OCT检查又叫光学相干成像术,是一种光学诊断技术,可以对眼透光组织做断层成像。具有高分辨率,成像快速等特点,它可以检查出黄斑区水肿的程度,以此来判断病变的性质、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等。
5.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仅可以了解视网膜微循环的早期改变,而且在糖尿病性视网膜性病变的进展中也有各种特殊表现,其阳性体征发现率较眼底镜检查发现率高,是早期诊断选择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的可靠依据。如在眼底镜下尚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就可出现异常荧光形态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下发现的微血管瘤比眼底镜下所见要早,要多得多。
Part.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要怎么治疗?
1.药物治疗
①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控制血糖在标准范围内
②改善微循环类:羟苯磺酸钙胶囊等
2.全视网膜激光治疗:稳定视网膜
3.抗VEGF治疗:促进新生血管和黄斑水肿消退,从而提高视力
4.玻切手术治疗:能将玻璃体腔的积血、新生血管膜切除干净。在进行玻璃切除手术之前,常常需要抗VEGF治疗,主要是为了收缩血管,减少手术当中视网膜出血,提高手术成功机会。
Part.6怎样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视力下降关键一是早发现糖尿病。
1.控制血糖、血压:血糖控制水平直接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风险。要重视控制血糖、血压,积极治疗 糖尿病,药物、饮食、运动三者结合能有效控制血糖,大大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2.定期检查:确诊糖尿病后,若眼底正常,每年都需散瞳检查眼底一次,早发现、早治疗,能够避免视力下降。
3.改变生活方式:
①戒烟:吸烟可加重糖尿病患者小血管病变等其他疾病;
②规律、合理地锻炼;
③BMI值超过24的糖尿病患者应减重;
④饮食上遵循高蛋白、低脂、低盐的糖尿病饮食。
Part.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管理
1.严格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血糖波动太大。
2.定期复查眼底:若无眼底改变每半年至1年至少要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有了眼底血管瘤等早期改变应半年眼科检查一次,同时辅以药物治疗,以进一步改善眼内的微循环;如果出现需要治疗的眼底出血、渗出和黄斑水肿等需三月眼科检查一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可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花费少、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