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二位致盲因素,青光眼仅次于白内障,也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因发病隐蔽,早期难以发现,又被称作“视力的小偷”。
每年的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2023年3月12日-18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青光眼周,今年世界青光眼周的主题是“关注青光眼:共识保视野,指南护光明”。
南阳南石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白石介绍:青光眼是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青光眼所导致的视神经损伤、视野损害在目前是无法逆转。当突然出现眼痛、头痛、恶心,伴有视力下降时,需第一时间到眼科进行详细检查。若眼压能尽早控制,视神经损害可大大降低,视力可能会恢复。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具有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眼病,病理性眼压升高是最主要的因素。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视野进行性丧失,直至失明。青光眼可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和混合性青光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又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青光眼的症状?
闭角型青光眼前驱期发作有轻度的眼疼、视力减退、虹视(看灯时灯光像彩虹一样,有的患者称灯泡像一个大火球),同时伴有鼻根部发酸,休息后症状缓解。而急性发作时则有剧烈的眼疼、头疼、恶心呕吐,视力严重下降。因伴有剧烈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常有患者误以为是急性胃肠炎或神经系统疾病,到急诊内科或神经科就诊。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常常无明显临床症状,或有轻度视疲劳,未能及时就诊,视神经进行性萎缩,视力缓慢下降,等到发现时已经是晚期,甚至已失明。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约25%有家族史。
青光眼的诱因?
诱发青光眼发作的原因很多,如情绪激动(大喜、大怒、大悲)、视疲劳、用眼用脑过度、长期失眠、习惯性便秘、妇女在经期、暴饮暴食、长时间在黑暗中停留、长时间低头阅读或工作等;局部或全身用药如大量输液、某些心血管扩冠类药物或有散瞳作用的阿托品类药物等都可能诱发青光眼。
另外,天气也是诱发青光眼的重要因素,青光眼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或者炎热的夏季。
青光眼易患人群?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
青光眼有家族遗性,亲属中患有青光眼病史的人,患病率比正常人要高。
高度远视及近视人群
高度近视在短期内频繁更换眼镜,有可能是因为眼压问题导致的。另外儿童眼压偏高会加速近视度数的进展。高度远视眼的患者因为眼轴短,晶状体相对大且厚,导致前房变浅,是闭角型青光眼最常见的解剖因素。另外花眼较早,四十岁左右就花眼的人应该去眼科查体,看一看是否存在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倾向。
有过眼外伤或者有其他眼病的人
眼外伤可导致房角后退性青光眼,而眼底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继发青光眼,甚至继发顽固性青光眼。
长期使用激素的人
激素性青光眼临床并不少见,故使用激素尤其是使用激素类眼药水的人,必须定期监测眼压。
性格过于急躁或忧郁人群
青光眼患者往往容易较真、易怒、易焦虑,情绪剧烈波动会导致急性青光眼发作。因此,大家平时要保持稳定的心情,不要因为一些琐事生气、发脾气。
如何有效预防青光眼?
定期做眼部检查
定期做眼部检查,可以帮助我们早期发现青光眼。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则需每1-2年做一次眼部检查。
少在光线暗的环境中工作和娱乐
光线暗的环境中,由于瞳孔散大,眼房角变窄,易导致眼压升高,故有青光眼遗传倾向的人要少看电影,看电视时也要在电视机旁开小灯照明,在暗室工作的人,要定时走出暗室或适当开灯照明。尽量不要在黑暗中看手机。
适度锻炼
适度的锻炼可以降低高眼压风险。
注意保护眼睛不要受伤
注意保护眼睛不要受伤,有继发青光眼因素的眼病患者要严密监测眼压,定期复查。
保持心情愉快
生气和压力过大以及精神受刺激,易使眼压升高,引起青光眼,所以要保持心情舒畅。
得了青光眼怎么办?
青光眼患者注意事项
1
遵医嘱点降眼压眼药,降眼压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或者患者不能耐受长期点眼药则需激光或手术治疗。但有一点提醒大家,青光眼是终生性疾病(类似高血压、糖尿病),没有一劳永逸的治疗手段,即使手术非常成功也有部分患者有残余性青光眼的问题,需长期辅助降眼压药物。手术、激光、药物都是治疗青光眼很好的手段,需综合使用。青光眼医生都知道“靶眼压”的概念,每个患者的目标眼压是根据视神经、视野是否进行性损伤来确定的。所以无论眼压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都需定期复诊,监测眼压、视神经、视野的变化,必要时需做24小时眼压监测。青光眼患者坚持遵医嘱、坚持定期复查,有很好的依从性,绝大多数可以保持很好的视力、视野。
2
青光眼患者情绪常更易激动,易产生悲观情绪,导致病情恶化加重,故家属要给予关怀和疏导。
3
改变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改善睡眠质量。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饮水要少量多次。合理饮食,预防便秘。不要暴饮暴食,不喝咖啡、浓茶,少食辛辣及有刺激性食物。可以适当多吃利水食物(如西瓜、冬瓜等)有利于降低眼压。便秘的人大便时,眼压容易升高,故要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平时多吃蔬菜、水果。